
文理学院的教育理念与特色——通识教育引领下的全人培养模式探索
2025年11月17日
学科的围墙与桥梁:当代大学的制度困境与出路
2025年11月18日重塑通识教育:在专业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点
当代高等教育正面临一个深刻悖论:在知识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,我们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人文素养的滋养。通识教育的困境恰在于此——它既被寄予厚望,又常常在现实中被边缘化。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通识课堂,你都会发现这种张力:选修文学经典的学生焦虑地计算着这门课能否提高他们的绩点,聆听哲学讲座的头脑却在为明天的专业考试而走神。这种分裂不仅存在于学生的认知中,更已嵌入现代大学的制度设计里。

通识教育的式微并非偶然。上世纪中叶以来,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使学术生产走向高度专门化,学者的身份认同越来越与其特定学科紧密相连。这种学科分化反映在课程体系中,便是通识教育被切割成若干领域的学分要求,成为专业教育之外的”补充品”。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知识观念层面: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,人们习惯于用即时效用衡量知识的价值,那些需要时间沉淀、无法量化成果的人文素养,便在这种计算中失去了位置。

然而,真正的通识教育从来不是专业教育的对立面。回顾人类思想史,那些突破性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。物理学家薛定谔在撰写《生命是什么》时,正是将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带入生物学领域,才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播下了种子。经济学家阿玛蒂亚·森的发展理论,深深植根于他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思考。这些创造力的迸发提醒我们,知识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,人为的学科划分虽有必要,但不应成为思想交流的壁垒。

重建通识教育的生命力,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寻求创新。与其开设泛泛的概论课程,不如打造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讨课。例如,围绕”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”这一主题,可以汇聚生物学、哲学、法学等领域的教师,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。在这样的课堂上,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学科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回应共同问题,这种认知碰撞所产生的思想火花,是任何单一学科无法提供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