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数字时代的大学:技术变革与教育本质的再思考
2025年11月18日
校车
2025年11月19日校园的钟楼

午后的阳光穿过百年银杏,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。我抱着课本赶往图书馆,抬头便看见那座红色砖墙的钟楼——它自1923年矗立至今,依旧是校园最可靠的心跳。整点时分,钟声像涟漪一样漫过屋檐,惊起檐角的白鸽,也惊醒了在草坪上打盹的大橘猫。有人说钟声太吵,我却觉得它像一条看不见的线,把散落的教学楼、食堂、操场串成一条可以回味的项链。每当考试周来临,钟楼下的台阶便成了临时书吧,背书声与钟声交织,成为独特混响,陪伴一届又一届少年穿越焦虑的隧道。

入夜以后,钟楼换上另一副面孔。暖黄灯带勾勒出拱形窗棂,塔尖像一支燃烧的火炬,在深蓝天空下格外醒目。保安大叔巡楼时会用手电照向钟面,确认齿轮运转正常——那光线仿佛在与时间对话,告诉它“慢一点,再等等这些孩子”。去年校庆,校方原本计划安装电子报时系统,却被校友联名否决,理由是“失去钟声,就失去了回家的坐标”。于是老钟楼得以续命,继续记录我们在树荫下溜走的青春。多年后,也许记忆里的公式与定义会模糊,但每当远处传来相似的金属撞击声,我一定会想起这座校园,想起钟声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欢喜与叹息。


